你还记得课本中“南极上空有一个臭氧层空洞”这样的描述吗?这两天关于臭氧层空洞的话题又热了港联配资,而且报道还说空洞竟然给补上了。
这个话题之所以会突然火起来,是因为每年的9月16日是联合国设立的保护臭氧层国际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会讨论臭氧层空洞这个问题。
只不过,过去多年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空洞如何如何扩大,臭氧层的消失会带来哪些危害等等。但是今年的讨论就突然变成了臭氧层空洞在慢慢变好。这样的反差自然会让很多人感到奇怪,于是就又出现了一些老的观点,说什么臭氧层空洞的扩大是骗局,还说什么气候环境的巨变也是骗局之类。
臭氧层空洞肯定出现过,现在在渐渐变好,究竟是治理的结果,还是说地球本身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呢?
空洞是何时出现的?
咱们顺着时间线来梳理这个问题。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美国人发射了一颗卫星,发射这颗卫星的目的就跟现在在网上的争论一样,臭氧层是否真的破了一个大洞,区别在于当年真的发射了这样的一颗卫星。
但是,卫星上天之后,似乎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发现。一时之间,全世界反对臭氧层存在空洞的观点占据上风。这部分人当然很高兴,因为围绕这个问题直接关乎到很多商人和企业的切身利益。
臭氧层位于大气层的平流层区域,这一区域的平均厚度只有3mm左右。之所以此前人类认为臭氧层破了一个大洞,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正在大规模地使用氯氟烃,这个名字听起来怪怪的,但是人们肯定听过它的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氟利昂。
它的性质稳定,不可燃,而且毒性较低,自从被发明以后主要用于制冷。人们一开始当然没有认识到它的缺点,只是在大规模使用之后,全球才意识到,氯氟烃引发的温室效应简直是同等数量二氧化碳的几百倍之多。
最关键的是,氯氟烃的性能太稳定了,至少能够在大气层中存在100年。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期,科学家更是发现氯氟烃在高空中能够释放出氯原子,然后这种成分就能够破坏臭氧分子。
一个氯原子能够摧毁超过10万个臭氧分子。这两位发现问题的科学家后来还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港联配资,人类才试图通过发射卫星去近距离的观察臭氧层究竟有没有受到影响。但是由于观察结果并不太好,一时之间,全世界充斥着氯氟烃没有危害的言论。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改变了观测的方式,终于发现了臭氧层大洞的存在。
臭氧层空洞问题一开始就很致命
1985年,英国的科学家利用臭氧光谱仪,确认了南极哈雷湾上空的臭氧层减少了40%。在这个发现之上,美国人突然意识到,他们此前发射卫星捕捉到的数据其实并没有错,只不过由于分析软件把监测到的数据判定为了故障。
为什么会认为是故障?就是因为当时监测到的数据太低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说人类现在突然发现太阳正在死亡,而且监测到的数据显示太阳在100年后就会死亡。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仪器也会觉得太过于离谱。
臭氧层的问题也是如此。按照科学家的设定,即便出现臭氧层空洞,之前的设想也认为问题不会很大,但是经过前后两次的交叉验证,最终确认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存在,而且问题相当严重。
臭氧层的存在非同一般,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地球上将不会出现生命,因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直接轰击地球表面,轻则会导致人类皮肤灼伤,时间长了则会癌变,而且还会导致失明。
既然问题这么严重,那么接下来解决问题肯定就不会小打小闹了。1985年是确认这个大洞存在的,仅仅过了两年,全世界43个国家就签署了一份议定书,确立了保护臭氧层国际日,而且还明确决定到2000年将氯氟烃的使用量减半。
你什么时候见过人类会如此的团结而高效?这里多说一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之所以争议不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温度的上升是一个漫长的周期,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供人类继续争吵。假设现在的温度已经上升到了60°C甚至更高,人类一定会停止争吵,赶紧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解决臭氧层的问题就相对简单了,既然明确知道是由氯氟烃引起的,而且这种东西又是人工合成的,那么只要禁用就行了。
人类真的会轻易改变惰性吗?
听上去简单港联配资,实际上背后存在各种各样的情况。首先来看氯氟烃本身的问题,它自始至终都是作为制冷剂而存在的,也算是人类发明空调以后技术延伸的产物。
上世纪20年代,围绕制冷技术,科学界就有了相应的发现。到了3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氟利昂制冷剂。在随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以氯氟烃和含氯氟烃为主的制冷剂在空调的使用中占了很高的比例。
理论上来说,制冷剂只要灌装在密封的空调内部,可以长期的回环利用,而且不会出现泄露。但问题就在于,现实当中制冷剂的泄露不可避免,只要稍微泄露一丁点,对臭氧层的破坏就是巨大的。
即便如此,美国的氯氟烃行业联盟早期也不承认其破坏臭氧层的作用。不过到了80年代,这种制冷技术也已经使用了将近半个世纪,专利期也过了,行业内部也在探讨新的技术。
恰好在这时候,科学家发现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于是氯氟烃行业的态度也突然转变,因为他们也意识到,如果不趁着这个契机发展新技术的话,他们的产业将会被淘汰。
除此之外,美国人当年在这项环保议题中没有搞破坏,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得了皮肤癌,而且他的妻子也患过皮肤癌。就这样,相关协议的签署相当顺利。
但是从整体来看,里根所在的共和党对于所有的环境议题都抱有深深的敌意。当时的一些美国官员甚至说,人们根本不用防紫外线,也不需要什么防紫外线的条约,大家只要戴好帽子,抹上防晒霜就行。
所以,当里根卸任总统以后,共和党果然对臭氧层的问题又重新恢复了敌意。不过那时候相关的协议已经签署,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已经确定,美国人想要做什么也没办法了。
从上述情况就能够看出来,臭氧层破坏的问题之所以被重视,并不是因为人类的觉悟真的提高了多少,各个层面和各个行业里依旧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惰性和不解决的态度。仅仅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才使得臭氧层破坏的问题解决起来相对顺利。
一个漫长的恢复过程
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并不是完全消失了,只是有所缓解,因为整个治理过程终究相当漫长。
上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国际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在这个基础上,全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控制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这是2012年之前就应该实现的目标。
这6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了氯氟烃化合物、全氟化碳、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甲烷和二氧化碳。
控制排放,尤其是改变制冷剂物质肯定是有效的。截止到今年,99%的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已经被成功淘汰。正因为如此,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才会不断愈合。
根据目前的预估,要到2060年前后,全世界的臭氧层才能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所以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治理过程。
此外,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也存在季节性。每年的9月到12月,臭氧层空洞的问题相对严重。比如在2020年的时候,南极上空平流层异常温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臭氧的损失,所以使得上空的臭氧空洞出现了缩小的迹象。
同样是在这一年,北极地区却由于冷空气加强,再加上强劲的西风环绕,大量的冷空气被困在极地漩涡当中,所以导致北极上空出现了类似南极的臭氧层空洞事件。
也就是说,臭氧层空洞的问题不仅跟人类的活动有关,而且气候变化也会影响着极地地区的臭氧层空洞变化。相对而言,由于南极拥有比北极更低的温度和更强劲的极地漩涡,这才导致南极的上空更容易出现臭氧空洞。
结语
虽然多年的治理已经淘汰了绝大多数氯氟烃的使用,但是世界上仍旧存在着一些应用情况。
有一批早该在2010年被淘汰的氯氟烃此后一直在使用。科学家研究发现,这可能导致臭氧空洞的恢复推迟了6年,而且相当于向大气中释放了90亿公吨的二氧化碳。
所以还是那句话,人类整体并不团结,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惰性,这就使得治理过程异常的艰难,也意味着必须得进行更强有力的敦促才行。
现在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缩小,仅仅是趋势好转的开端,未来围绕环境议题,人类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最关键的是还要一起去做,才能达到治理和保护的成效。
易策略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